http://blog.tyblog.com/index.shtml
 
博 客 公 告
登 录 后 台
时 间 记 忆
<<  < 2017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相 片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回 复
留 言 信 息
我 的 好 友

我 的 圈 子

友 情 链 接




博 客 信 息
 
博客将成为网络时代的文化杀手 
[ 2007-8-7 19:47:00 | By: blog ]
 
 

    如今博客正在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覆盖着我们的网络世界,然而博客在传播信息的同时却也为更多的谣言和文化垃圾提供了温床。最近,英裔美国观察人士安德鲁·基恩推出新书批判博客文化,在西方世界引起了极大反响。
 
    1997年4月1日,一个名叫编撰新闻(Scripting News)的网站首次出现在互联网世界,它开创了博客这种新的传播模式,更悄然掀起了一场网络革命。到如今,全世界共有超过7000万个博客,平均每秒就有1.4个新博客诞生。它的流行拉近了社会名流与普通民众的距离,更成就了一批草根写手、歌手、导演,让他们凭借虚拟世界中的知名度,在现实世界里获得丰厚物质利益。

    然而,就在博客大行其道之际,英裔美国观察人士安德鲁·基恩(Andrew Keen)却高调提出反对意见。虽然他本人也曾经营一家网站,并且拥有自己的博客,却在今年推出一本评论作品《业余爱好崇拜:看当今互联网如何扼杀我们的文化》(The Cult of the Amateur:How Today's Internet is Killing our Culture,下称《业余爱好崇拜》),称博客引发了民众的“数字自恋”,破坏了人类博大精深的传统文化,因而注定只能成为文化史上的一朵昙花。

    一场集体无意识行为

    基恩是第一批靠网站发家的企业家,他经营的音频咖啡馆网站曾经在欧美世界风光一时,不过当互联网经济泡沫破裂之时,他的网站也随之倒闭。随后,他曾在美国多家有影响力的大型网站从事高层管理工作。从这个意义上讲,基恩并不是互联网世界的异教徒,而是在深入了解这一行业后,决定成为一个背叛者。

    在《业余爱好崇拜》中,基恩指出:通过写作或制作博客,人们相信他们比实际生活中的自己更能说会道,更令人关注,然而当红博客的内容虽然能引起大众共鸣,但容易失之浮浅,甚至只是哗众取宠,不但没有对当代文化发展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反而使暴力色情等低俗内容流行,给青少年带来恶劣影响,纵容了侵权盗版力量,更把出版社、报纸杂志社、电影和唱片公司挤到濒临破产的绝境。

    基恩在书中写道:博客是嬉皮文化在新时代的一种延续。由于绝大部分网民都是匿名发言的,这使他们没有顾忌,可以自由表达心声,他们制造的内容就像一面镜子,读者可以通过阅读和观赏照出自己的影子,从而产生认同情绪。然而,作为一个普通人,其生活和思考是否可以支撑这种无休无止的表达呢?加之,匿名发言具有另一重意义,即发言者不需要对其言论负责,于是镜子变成了哈哈镜,使发言者和倾听者在无意中夸大了自己,导致激进分子丛生,社会文化气氛变得浮躁、功利。这样一来,博客成了一场集体无意识行为,成为狂热而缺乏内涵的混乱舞蹈。

    他认为,博客时代之所以无法产生能够传世的经典,是因为缺乏具有话语权的精英把关者。传统媒体都存在一种固定的结构,即新秀得到他所在领域权威的认可,从而获得艺术上的规范和升华,同时得到发展的更大空间。他在书中回顾了希区科克的成功之路:在20世纪早期,希区科克来到洛杉矶, 之前他在英国小范围内已经崭露头角,到好莱坞来主要是因为遇到了制片人大卫·赛尔兹尼克。大卫把他当天才挑了出来,给予他制作优秀电影的条件,并为他进行了精心的市场推广。由此可见,想制造文化精品就需要大卫这样的伯乐。

    然而,网络时代大众成为评审文化标准的主宰,在缺乏精英批评和指导的情况下,文化归于庸俗。网络的兴起完全是一股技术浪潮,虽然让更多对文艺有兴趣的人进入这一领域,但也冲垮了旧体系的精华构架,让人们沉浸在盲目陶醉和乐观的情绪中。于是,很多颇有才华的网民从单纯对某种文艺形式的喜爱,发展到为了赢得大众,吸引更多的点击率而走上邪路。假如甲壳虫乐队生活在当今时代,他们很可能只是Youtube或者Myspace上的一颗流星,在短暂出名之后,就湮没在人海之中。

    基恩还在书中打了个颇为尖刻的比方:以前,根据无限猴子定理,如果给出足够的排列,总会有一只猴子在打字机上随机键入一部名著出来。如今,猴子成了互联网广大用户,但事实证明,他们打出来的不是名著,而是一波又一波平庸的垃圾。

    “长尾理论”VS“文化杀手论”

    基恩的新书很快在西方世界引起轰动,他的意见赢得了众多传统媒体编辑、教育学家和保守人士的支持。然而,反对的声浪远远高过赞许。广大网民甚至破口大骂,指责基恩与时代脱节,是“愚昧的疯子”。于是,一场关于互联网和博客文化意义的讨论拉开序幕。在美国《旧金山纪事报》的大力撮合下,基恩与美国《连线》杂志总编克里斯·安德森展开了一场公开辩论。

    安德森去年出版了《长尾理论》,对互联网技术如何促进世界的发展作了经济学分析。他认为互联网,特别是博客是个人能力的发动机,使大学教授的专用工具落到公众手里,保证信息不被任何中介扭曲,从而得以完整地传达到更多人手中。这种新兴媒体建立了完全不同的精品筛选机制,并使新机制更有效地发挥出来,使得当代文化向繁荣方向前进。

    他指出,当代经济正从大众市场转型成一种无比丰富的“小众市场”。在旧模式下,大众市场的“货架”是有限的, 只能容纳最流行的东西。

    现在,市场“货架”有无限的空间,经营方就不需要把往常的好东西或要大卖的东西给予特殊对待,只要放上所有的东西,再算出实际上哪些卖得好,就知道了整条营销曲线的情况。通过这种比较,“小众商品”显然是一个巨大的、增长中的市场,也是未来的发展方向。

    安德森以当红网络乐队“北极猴子”为例,指出优秀的知名乐队并未经过传统唱片公司的包装,也能赢得市场。他强调,世界上有才华的人非常多,星探不可能把他们都挖掘出来,于是网络就成为让艺术本身去打动人的媒介,而艺术具有特殊的市场号召力。网络在造就名誉的同时,也能体现不同声音,这就是鞭策民间精英不断进步,逐渐走向经典的力量。

    另外,安德森还表示在纯粹生产时代,钱不是评测艺术质量的唯一标准,大多数人做博客并不为收取浏览费,许多乐队、写手、业余导演也没有辞掉日常工作,他们因为获得表达和被认可的机会而得到乐趣,这些已经超越了钱的价值。因而,用销量来衡量甲壳虫乐队和“北极猴子”在艺术水平上的高下,是没有意义、没有根据的。

    对此,基恩则指出,网络和博客使大量信息供人免费浏览或欣赏,这种变革使得文化低价化,导致越来越多的人产生误解,认为读书、看电影、听音乐都应该是不花钱的,从而加速传统文化产业的衰败。在文化低价化的同时,广告成为网络的主要赢利模式之一,于是Youtube等网站已经出现越来越多、越来越花里胡哨的“品牌植入”,大公司通过漫画、动画、短片、广告歌等方式宣传其产品,导致广告渗透到文化产业中,严重破坏了文化价值。

    显然,这场公开辩论并没有分出胜负高下,基恩和安德森的支持者们仍在不同场合以不同形式进行类似的争论。这是一个好现象,沉浸在网络、博客世界里的人们有机会冷静下来,思考新媒体的流行对当代文化意义何在,这种思考本身对文化发展就有积极作用。

 
  • 圈子:天涯海角 
  •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天涯博客 CopyRight 2007-2008, www.tyblog.com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