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tyblog.com/index.shtml
 
博 客 公 告
登 录 后 台
时 间 记 忆
<<  < 2017 -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相 片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回 复
留 言 信 息
我 的 好 友

我 的 圈 子

友 情 链 接




博 客 信 息
 
2006年度影响中国经济十大企业事件
[ 2007-1-3 17:20:00 | By: blog ]
 
  (一)欧典谎言:肆意践踏商业道德的黑色幽默

【时间】3月15日
【事件焦点】 一句谎言,足以让一切在一夜之间灰飞烟灭,哪怕是用6年时间打造出来的品牌和用全部积蓄开拓出来的市场。

【事件回放】2006年央视3?15晚会向全国消费者揭开了一个惊人内幕———“号称行销全球80多个国家,源自德国,著名品牌地板德国欧典总部其实根本不存在,存在严重欺诈消费者行为。”节目播出后,欧典地板在全国引发退货风潮。

一个月后工商部门认定,欧典品牌拥有者“北京欧德装饰材料有限公司”,违反了《广告法》和《反不正当竞争法》,并对其处以700多万元的罚款。这也是建国以来因夸大宣传问题,企业被判处罚金最高的一起案例。
10月25日,欧典地板老总闫培金公布手机号向全国消费者作出道歉,并表示愿意对消费者承担一切法律责任。

10月30日,欧典地板再次回到了电视屏幕上。
“惟一一家三次连续六年使用3.15标志”,“被评为2005年度北京人最喜爱的品牌”,“国家免检产品”……有专家指出,其实,欧典地板质量还是不错的。欧典终因作弊而使自己付出惨痛代价,因为它忘记了“诚信”两个字的涵义。

【编辑点评】 在“诚信为王”的时代,一个说过谎的企业若想重新恢复市场声誉,不知要付出多少个6年。当闫培金一度捧着钱到各媒体要求登广告却被拒之门外的时候,不知道他是怎样的心情?也不知媒体此前6年欧典投入的广告费该不该退还?这个无疑是个地道的黑色幽默,政府有关部门在尴尬之余是否也应该反思监管的失职?

(二)国美永乐:并购打造中国家电连锁航母

【时间】7月25日

【事件焦点】 国美并购永乐,无疑是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业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行动。

【事件回放】2006年,国美发起中国家电连锁零售业史上最大的一次并购行动。7月25日,国美电器发布公告称,将以52.68亿港元的价格完成对中国永乐的并购。永乐同在香港上市,业内排名第三。合并完成后,新国美集团将拥有800多家店面和近800亿元的年销售额,在店面数量和销售规模上的老大地位进一步得到稳固。

11月22日,国美永乐合并庆典在北京举行,并公布新国美集团整合规划及未来目标。合并无疑缔造了一个中国家电连锁航母。

在传统业态模式下,国美已经把规模效应做到了极致。在传统业态模式下,国美已经把规模效应做到了极致。合并后的新国美面临的难题在于,如何创造新的商业模式,为上游企业扩大营运空间,和谐厂商关系,从而避免低端相残。
国美的盈利模式一直遭到供应商的指摘,认为是“压榨供应商利润———降低价格吸引顾客群———扩大渠道规模———进一步控制供应商”。

近日,国美集团抛出了打造和谐厂商关系的“八项新举措”,对此,多数厂家表示了欢迎。

【编辑点评】得益于完善的资本市场,并购变得尤其轻松和便捷。但是,整合新国美,改善一直紧张的厂商关系,以及创造全新商业模式,却一件比一件难。

(三)股权分置:一扫多年沉疴开启新股市元年

【时间】6月19日,9月14日,12月19日

【事件焦点】 历史会证明,2006年将被载入中国证券市场发展史,因为在这一年里困扰市场十多年的股权分置问题终于被彻底解决。

【事件回放】 沉沦了4年的中国股市今年终于高昂着牛头,一路攀升,经过5年轮回,12月中两市综指创造15年来的历史新高。

据统计,截至12月19日,今年A股新增开户数已达280.87万户,并有望于年底达到300万户。与此同时,一路高歌猛进的A股市场也再次创下新的纪录。
从2005年开始起步的股权分置改革,到2006年以加速推进方式完成了改革的主体部分。

2006年4月29日,管理层就《首次公开发行股票并上市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公开征求意见。随后,《管理办法》正式施行,标志着中国资本市场跨出承上启下的关键一步。

6月19日,全流通第一股中工国际在深交所上市,标志着股权分置改革已经取得了阶段性的重大胜利,中国资本市场开始步入全流通时代。

9月14日,成为中国股市股权分置改革的一个关键点:公司市值超过4200亿元、占到中国股市总市值近11%的超级大盘蓝筹股“中国石化”进入股权登记日。随着“中国石化”股改的启动,股市中面临的最大瓶颈问题已基本得到妥善解决。

股权分置改革一扫多年沉疴,工行、中行、国航等优质蓝筹纷纷顺利登陆A股,股指期货即将推出,基金发行规模屡破纪录。有人称,神话般的黄金十年之门才刚刚开启,而今年的走势被人们称作新阶段股市的“元年”。

【编辑点评】 股权分置改革可以用完胜来描述。股民们将会以无比甜蜜的心情回味着2006年,因为这是一个如此完美的大牛市,股指翻番,波澜壮阔。上市公司及大小股东们将会记住2006年,因为从这一刻起,中国企业以一种全新的、健康的、良性的方式展开业绩成长新篇章。

(四)傲慢SK-Ⅱ:跨国企业再酿信任危机

【时间】9月14日

【事件焦点】 作为实力雄厚的跨国企业,宝洁公司在SK-II产品质量事件过程中显示出难以置信的傲慢和蛮横,使其品牌形象严重受损。虽然如今产品重返市场,但消费者信任短期内难以修复。

【事件回放】 9月14日,国家质检总局有关负责人证实,广东出入境检验检疫机构从来自日本宝洁株式会社蜜丝佛陀公司制造的SK-Ⅱ品牌系列化妆品中检出禁用物质铬和钕。一时间,全国上下掀起了SK-Ⅱ退货浪潮。9月22日,SK-Ⅱ在中国的50多个专柜全部下柜。

实际上,SK-Ⅱ的产品出现质量问题已不是一次了,这家知名的国际大品牌去年就曾发生过轰动全国的“烧碱风波”和虚假广告事件。然而,在此次事件中,宝洁公司的傲慢和蛮横令消费者伤透了心。

10月23日,国家质检总局、卫生部就SK-Ⅱ化妆品问题联合发表声明,称从9种SK-Ⅱ化妆品中检出铬和钕,属生产技术无法避免的因素。
虽然SK-II已经恢复了在中国内地的销售,但其损失是不可能轻易恢复和弥补的。

【编辑点评】SK-Ⅱ事件再次表明,跨国公司的双重标准最终会影响消费者的消费信心,损害其品牌形象,宝洁公司更为自己的傲慢和短视付出沉重代价。人们有理由相信,随着内外资趋向享受相同的国民待遇,继续傲慢的跨国公司在中国市场只会四处碰壁。

(五)徐工合资:借助凯雷表达国际化远大抱负

【时间】10月16日

【事件焦点】徐工和凯雷的合资成为2006年的一个标志性事件。它被称为近20年来国企改制史中难得一见的高透明度样本,改制过程中的每一步、谈判交易的每一处细节、协议文本上的每一个字,都被人们拿到聚光灯下、解剖台前详细检查。

【事件回放】2006年,徐工收购案让两个人名噪一时:一个是接连抛出博客指摘并购案涉嫌“国资贱卖”的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一个是处于漩涡之中的徐工集团董事长王民。

大型国企徐工集团是中国最大的工程机械制造商,年销售收入200亿元。为了实现“改制”和“在全球工程机械产业链中施展更大抱负”,2005年10月,徐工集团计划出让85%的股权给国际私募投资基金凯雷。

作为业内竞争对手,民企三一重工总裁向文波利用个人博客,就“徐工并购”事件接连发表46篇文章,称“凯雷收购徐工”只是个美丽的谎言,是贱卖国有资产的恶意收购。王民在10月下旬回应称,向的博客行为不是个人行为,而是三一重工的商战表演。据悉,三一重工曾经是求购者之一,但被徐工拒绝。
地方官员曾竭力主张与德隆合作,被王民力拒。德隆那种“狼见了肉一样的迫切”,令王民不快。德隆事败后,王民和徐工内部都认为把企业交给民企风险很大。其间也有央企愿意参与改制,但王不相信央企能给国企从机制上带来新鲜血液,且徐工与凯雷合同还未到期。

王民更倾向与财务投资者而不是产业投资者合作,源于14年前徐工与卡特彼勒的合资。直到2005年,徐工才通过分红拿回大约7000万的本钱。每年向卡特彼勒支付高额的技术转让费,徐工在合资公司中得到的却是落后卡特彼勒近20年的技术。尤其是,卡特彼勒毫不掩饰消灭徐工品牌的意图。据悉,最终选择凯雷是经过严格程序筛选的结果。

2006年10月17日,徐工集团全资拥有的徐工机械发出通告,一天之前,徐工集团、凯雷、徐工机械签署了《股权买卖及股本认购协议》的修订协议和《合资合同》的修订协议。根据这两则修订协议,凯雷放弃了控股徐工机械的计划,将持股比例从85%下调到50%。凯雷控股性收购徐工变成了双方对等合资。协议签署前,协议内容报请江苏省和国家有关部委审核并得到确认。

通过修订协议,徐工获得18.01亿元人民币。北京大学政府与企业研究所所长路风教授在较早前对本刊表示,徐工盘子太大,历史包袱重,地方没有能力,也没法MBO。相对于全球工程机械巨头卡特彼勒在中国的系列收购,徐工和凯雷的合资算是不错的买卖,对于这个工业的发展可能是有帮助的。路风教授曾经深入研究过中国工程机械工业的发展以及外资在这一领域的并购。

徐工和凯雷合资的一个内容,是凯雷可能给徐工带来的技术提升。修订协议中约5.8亿元的增资部分将直接投入新项目。徐工计划引进美国江迪尔、韩国大宇的发动机技术。这是徐工与国际竞争对手在零部件领域最核心的差距,该项目将通过凯雷协助完成。

【编辑点评】 近年来,跨国公司已大举进军我国大型制造业,并购重点直奔我国工程机械业、电器业等领域的骨干企业、龙头企业。对此,人们有着各自不同的看法。相对于卡特彼勒在中国工程机械领域的系列收购,徐工和凯雷的合作可能是个例外。到目前,双方是合资,而非并购。但是,检验合资是否成功,关键看日后凯雷能否给徐工带来技术提升,进而实现国际化。

(六)奥康抗诉:中国鞋企积极应对欧盟反倾销

【时间】10月23日

【事件焦点】 王振滔重金聘请资深律师起诉欧盟加征反倾销税不符合欧盟的相关法律。此前,奥康等中国制鞋企业发起成立“欧盟对华鞋产品反倾销应对联盟”,王振滔携手国内百家鞋企发表了中国第一个抗议欧盟鞋类反倾销的《重庆宣言》,中国鞋企体现出前所未有的抱团合作。

【事件回放】 2006年10月5日,欧盟裁决,将在未来两年内向中国产皮鞋加征16.5%的反倾销税。10月23日,奥康集团董事长兼总裁王振滔宣布,向欧盟一审法院提起诉讼,状告欧盟加征反倾销税不符合欧盟的相关法律。奥康因此成为中国制鞋行业第一个运用法律武器抗诉欧盟鞋类反倾销的企业。

10月25日,在商务部的组织下,一些鞋企就如何应对反倾销进行座谈。商务部副部长高虎城表示,“将在公共服务和信息方面向企业提供帮助”。

2005年7月,欧盟应意、法、西等国制鞋企业的要求,对中国鞋展开反倾销调查。中国政府、行业协会、制鞋企业和欧洲进口商们团结起来进行了不懈抗辩。今年6月,王振滔又代表中国鞋企出席西班牙鞋业论坛,以数据证明制鞋行业是中国市场化程度最高的行业之一。

经过多方努力,欧盟取消对中国鞋产品实施配额限制的打算,反倾销税率由初裁的19.4%下降为终裁的16.5%,期限由5年降低为2年,高科技运动鞋和劳保鞋不列入征税范围,使约30%的涉案鞋类产品免受影响。

实际上,深受反倾销之苦的不仅仅是制鞋业。据商务部提供的数字,自1979年以来,欧盟对华共提起97起反倾销调查,立案总数仅次于美国(102起)位列第二,影响到我出口金额约40多亿美元,涉案产品基本涵盖对欧出口的各个领域。

【编辑点评】诚如商务部公平贸易局负责人的比喻:“会哭的孩子有奶吃,我国制鞋企业应该揭竿而起进行起诉。”不管结局如何,奥康王振滔的行动本身反映了中国企业在国际贸易纠纷中更加趋于成熟,都该令人尊敬。

(七)上汽荣威:错失罗孚商标顺推自主品牌

【时间】10月24日

【事件焦点】竞购罗孚,上汽和南汽花费都不小。然而,上汽虽获得ROVER核心知识产权,却也没有得到ROVER商标使用权;南汽购得罗孚(MG-ROVER)的相关资产,却没有获得在欧洲15国的MG商标使用权。

【事件回放】 “世界上最悲伤的事情莫过于自己深爱的人就在身边却不能相爱。”这句话用来描述上海汽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收购和使用罗孚的品牌美丽愿望落空后的心情也很贴切。10月24日,痛失“爱人”的上汽股份推出自主品牌“荣威(Roewe)”,取意“创新殊荣、威仪四海”。

对罗孚知识产权和商标的争夺,是2006年最激烈最好看的汽车商战故事之一。一个曾经荒废的LOGO,经过6年“收藏”竟然成了“香饽饽”,而且给中国企业活生生上了一课,主题是知识产权的价值。

去年起,上汽和南汽竞购罗孚。上汽花6700万英镑买到代表ROVER核心知识产权的ROVER25型、75型轿车。尔后的2005年7月22日,南汽以5300万英镑收购罗孚(MG-ROVER)资产,其中包括位于长桥的生产线、引擎业务及相关资产。
然而,2006年初,荷兰一家名为MGRoverNederland的公司突然跳到台前,声称其拥有在欧洲15国的MG商标使用权,这意味着南汽不能在那些国家销售MG产品。无独有偶,上汽虽获得ROVER核心知识产权,却也没有得到ROVER商标使用权。ROVER商标依然掌握在宝马集团手中。

2006年9月18日,早已从宝马手中买得路虎(LANDROVER)商标,并与宝马就罗孚商标有约在先的美国福特汽车宣称,要行使对ROVER品牌的优先收购权,欲从宝马手中买走罗孚商标。这使得上汽收购和使用ROVER品牌的愿望落空。
与罗孚商标失之交臂,让上汽的国际化战略受到影响。此前,上汽曾希望罗孚在海外的知名度能帮助其迅速走向海外市场。此后,上汽明确表示,将集中精力先在国内市场上把中高端细分市场的品牌地位巩固下来,然后再考虑走向海外。

据介绍,荣威是一个母品牌,旗下的系列子品牌将覆盖包括中高档轿车、SUV在内的众多车型。首次亮相的荣威750是款中高档轿车,诞生自罗孚75平台,将于近期上市。
业内人士称,失去罗孚品牌不仅是上汽的遗憾,也是中国汽车业“走出去”过程中的经典教训。对于品牌建设而言,上汽得到了罗孚更为重要的部分,自创荣威可以说是明智之举。

【编辑点评】这个事件再次告诉旨在国际化的中国企业,知识产权是最关键一环。作为后来者,学费难免,教训和经验一样可贵。好在,上汽顺势推出“荣威”,和一汽推出的“奔腾”赢得舆论的广泛赞誉。但愿这是中国汽车巨头在自主意识的彻底觉醒。

(八)银行上市:业界整体进入新竞争时代

【时间】10月27日

【事件焦点】 工行的上市对中国资本市场的发展意义重大,上市应该说能够建立一种杜绝或者说减少不良资产产生的重要机制。工行上市意味着我们对资本市场的发展提高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发展资本市场成为国家战略一个非常重要的部分。

【事件回放】 中国第一家同时实现海外和内地(A股+H股)同时上市的企业在2006年出现。改革难度最大以及WTO保护期最长的中国银行业提供了这个惟一的案例。2006年10月27日,中国工商银行A股、H股分别在上海、香港两地实现同步上市。合计发行规模达191亿美元,创下了全球股票首次公开发行(IPO)的最高纪录。

在2006年6月,这个最高纪录还在中国银行手中。它在香港联交所集资754亿港元,当时是全球六年来最大规模的IPO,轰动国际资本市场。如果再向前面看,在过去的两年中,全球最大规模IPO的纪录经常被来自中国的银行企业打破。2005年10月,中国建设银行在香港挂牌,募集资金622.5亿港元,刷新当时的全球IPO纪录。

在经历数年改革之后,中国银行业整体进入新的发展阶段。银行业的资金和管理能力都逐步复苏和改善,即使是规模更大的外资银行也不可小视这股力量。

工商银行和中国银行是这股力量的代表。从规模看,工行是国内经营规模最大和具有国际影响力的商业银行;从管理看,2005年启动的股份制改革使工行由国有独资商业银行转变为股份制商业银行,初步建立起规范的公司治理结构;从经营上看,工行近几年一直在进行经营模式和增长方式的转型。而中国银行则是第一批接受国家外汇注资、启动股份制改革的国有大型商业银行,也是内地股权分置改革基本完成、新股发行恢复之后,第一家上市的大型蓝筹股。

在中国银行纷纷跨入资本市场并完善管理结构的同时,中国的商业银行同业竞争也将出现新格局。股份化改造后的工行不但面临已经先行实行股份制的内地数家实力雄厚、各具经营特色的商业银行的竞争,2006年12月之后,还将面临中国对外资银行全面放开人民币业务后境外商业银行的竞争。

【编辑点评】 工商银行上市,其实和中国每个纳税人多少都有点关系。它上市后,意味着纳税人老百姓的压力要减轻一些。而外资银行雄厚的资金、广泛的国内外客户网络、灵活的经营机制和风险控制能力,是包括内地四大商业银行在内的金融机构最强的竞争对手。如何与之建立良好的竞争合作关系,如何善待大小客户,将是商业银行家们在上市后的第一门课。

(九)悲情欣弗:药品不良事件老总以死谢罪

【时间】10月31日

【事件焦点】 安徽华源制药只因一个“欣弗事件”就造成了两败俱伤的结果,一方面是药品服用者全国死亡11人,一方面是华源老总裘祖贻顶不住压力自杀谢罪。对于欣弗、“齐二药”等一系列事件,评述制药企业社会责任的声音不断。

【事件回放】欣弗事件之前,裘祖贻受人敬重,是一位历时6年,将濒临倒闭企业扭亏为盈的英雄企业家。10月16日,他因为“质量安全意识淡薄,疏于对企业管理,对欣弗事件负有主要责任”而被撤职。10月31日夜间,他留下一张字条,称“心里难过极了”,“对不起那么多的员工”,“只有以死谢罪”,在家中上吊自杀。

2006年,药品企业事故频发。当“齐二药假药事件”正逐渐淡出人们视线时,全国多个省市再度出现多起严重不良反应病例。

卫生部8月3日连夜发出紧急通知,停用上海华源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生产的药品克林霉素磷酸酯葡萄糖注射液(欣弗)。8月15日,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通报了调查结果:华源生物药业有限公司违反规定生产,是导致这起不良事件的主要原因。在“欣弗事件”中,有11名药品服用者死亡。

当前,我国有6600多家药企,医药市场竞争激烈。部分药品生产企业为求生存恶性降低生产成本,导致药品安全隐患突出,药害频发,群众频频因药罹患。“欣弗事件”以及“齐二药”事件就充分暴露了这种不良倾向。

【编辑点评】 在“欣弗事件”发生后,人们更多地把批评的矛头指向了监管部门。但是,倘若企业自身不负责任,外部监管再严密,也难保不出现漏洞。在这种情况下,企业的良心和社会责任感就显得极为重要。企业社会责任是人们对企业的基本期待。在关注盈利的同时,企业理应承担起社会责任。特别是关乎百姓生命健康的食品药品行业。

(十)宝钢谈判:首度获得铁矿石先发定价权

【时间】12月21日

【事件焦点】 在欧洲尚未开始谈判,日本第一轮谈判还未结束的情况下,宝钢在全球铁矿石新一年度谈判开始后的1个月内一举拿下首发定价权。宝钢速战速决,既确定了先发价格为中国同行省下巨额采购成本,又避免了重蹈去年的覆辙。

【事件回放】 12月22日,宝钢与必和必拓公司(BHP)与力拓集团(RioTinto)旗下哈默斯利公司分别就2007年度纽曼粉矿和纽曼块矿基准价格达成了一致协议:粉矿和块矿的价格将在2006年价格基础上均分别上涨9.5%。前一天,宝钢与全球最大的铁矿石供应商巴西淡水河谷公司(CVRD)达成同样的基准协议价格,这是宝钢代表中国钢厂参与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首度取得首发定价权。

自2004年起,宝钢代表中国钢厂全面参与全球铁矿石价格谈判,但此前连续3年一直未取得价格首发权。2005年度由日本新日铁公司与巴西淡水河谷公司达成首发基准价,中国钢厂被迫接受71.5%高价涨幅。2006年度宝钢谈判地位明显提高,大部分时间内谈判主阵地在中国钢厂这一边,但最后由德国蒂森克虏伯公司与淡水河谷公司达成了上涨19%的首发价,中国钢厂最后还是不得不追随。

此次,在欧洲尚未开始谈判,日本第一轮谈判还未结束的情况下,宝钢在全球铁矿石新一年度谈判开始后的1个月内一举拿下首发定价权。由此,宝钢赢得舆论的普遍好评。此间分析师认为,宝钢速战速决,既确定了先发价格,又避免了重蹈去年的覆辙。

【编辑点评】 宝钢在此次谈判中显现出来的能力,既是精品战略和国际化战略的初步奏效,也是长期学习全球标杆积累出来的。这显然值得国内同行好好学习。然而,一次的话语权不等于持久的控制权,与全球供应商和制造商的漫长博弈,宝钢仍然不能有丝毫懈怠。

(资料来源:工人日报)
 
  • 标签:2006年 影响 中国 经济 企业 事件 
  • 圈子:天涯海角 
  •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天涯博客 CopyRight 2007-2008, www.tyblog.com
    天涯博客欢迎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