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blog.tyblog.com/index.shtml
 
博 客 公 告
登 录 后 台
时 间 记 忆
<<  < 2017 - 10 >  >>
1 2 3 4 5 6 7
8 9 10 11 12 13 14
15 16 17 18 19 20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31
最 新 相 片
最 新 日 志
最 新 回 复
留 言 信 息
我 的 好 友

我 的 圈 子

友 情 链 接




博 客 信 息
 
开放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力量! 
[ 2006-10-25 10:44:00 | By: blog ]
 
 
         据10月23日出版的《环球时报》报道,印度钢铁制造商——塔塔钢铁(Tata Steel)以80亿美元的价格买下了欧洲第二大钢铁企业——哥鲁氏(Corus),从而跻身于世界钢铁企业的五强之列。印度钢铁企业的这次成功收购不仅给中国钢铁业,也给许多期待走向海外的中国企业敲响了警钟。

  中国具有全球最强大的钢铁生产能力,但是中国的钢铁企业却难以做大做强。在国际并购中,人们看不见中国钢铁企业的身影,而在国内并购中,更是障碍重重。近年来,国内专家在分析这种现象时普遍指出,中国的钢铁企业只有加速整合,才能应对未来外资进入中国钢铁业的挑战,才不至于坐以待毙。但是,这样的口号和警告已经提了好多年了,却迟迟不见成效,问题反而越积越重。

  其实,问题的症结恰恰就在于,在相对比较封闭的状况下,越是强调整合,往往越是难以整合。一个封闭的行业势必是一个被地方利益、局部利益,甚至某些企业自己的利益分割成块的行业,势必会有一个僵硬的体制,在这样的状态下,我们又怎么能提高自身的竞争能力呢?

  笔者不久前采访过到山东投资办厂的美国一家企业的总裁段先生。他曾去欧、美留学,然后在美国“下海”经商。起先他是从中国进口一些产品,后来他帮助一家美国公司在西安新丰建立了专门生产液压件的工厂,产品预期全部返销美国。生产这种产品的设备需要一种含铅易切钢,段先生在西南一家大型特钢厂得到了可以提供这种钢材的允诺。那里的专家打保票说,他们的钢材没问题。可后来生产一开始,批量一上来,段先生才发现,钢材的质量根本无法保证。为什么同样型号、同样标准的钢材,质量却与美国、日本和韩国的相差如此悬殊呢?段先生专门去了那家钢厂。他得到的最后答复是,“理论上我们可以解决,但实践中仍有很多问题。”

  段先生深有感触地告诉笔者,他接触的几个钢铁企业都是大型国有企业,相对于美国、韩国和日本的同类企业,它们的产品与技术的提升显然还处于相当落后的阶段。

  那么,这些中国钢铁企业的毛病究竟出在哪里呢?据笔者从业内人士那里了解,国有钢铁企业的研发上不去,原因有很多,比如投入不够、技术人员流失、管理机制陈旧等等,但总体看来,最主要的还是开放不够,或者反过来说,就是保护太多,缺乏竞争的动力。一个受保护太多的企业往往也是最害怕开放的企业,而越是害怕开放的企业就越是没有创新与研发的活力。

  由此,我想到了现在钢铁行业内很流行的一种说法,叫“御敌于国门之外”,也就是希望借助于政府的行政手段,提高市场准入门槛,以阻止外企的并购。提出这种说法的理由听上去十分充足:钢铁工业属于基础工业,属于战略资源部门,绝不能让外资控制。

  我把这个说法说给段先生听,他反问道,提这样说法的人是真心希望国企做大呢,还是在为某些企业的利益说话?显然,我们更需要思考的是,敌可以“御”住,但国企的实力会不会因此而越来越弱,海外市场会不会因此而越来越小,赢利会不会因此而越来越少,创新的动力会不会因此而越来越不足,政府的负担会不会因此越来越重呢?

  道理十分简单: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仅仅依靠政策来“御敌”显然是行不通的,而且只会越“御”越弱,把自己做大做强,才是唯一的出路。而自己要做大做强,就只能靠开放,靠开放促进改革,增强竞争力。

  说到开放,这对中国钢铁业来说,可能尤为重要。有些业内人士常常会借外国如何保护钢铁企业的例子来说明,中国应当更加重视保护。实际上,这样讲完全忽视了体制上存在的差异。的确,钢铁企业在发达国家已经是夕阳产业,为了挽救这个产业,许多西方国家都采取了一定的保护措施,比如美国前些年动用201条款来封杀中国等国的钢铁对美出口。但是,应当看到的是,美国人这样做的目的并不完全是被动的,而是为了给其国内钢铁企业以整合的机会。美国钢铁企业利用这个机会进行了大规模的整合,从而提高了竞争力。

  回过头来,再看看中国的钢铁企业。虽然前些年就已经面临原料短缺问题与行业结构问题的双重压力,但中国钢铁业却在这样的压力下走上了一条重复建设、四处开花的道路,各地都建起了一大批中小型钢铁企业,整合速度严重落在了欧美甚至印度等对手的后面。

  我们在最需要也最应当整合的时候却没有整合,我们错过了整合的时机。这个事实表明,我们根本就缺少整合的动力。继续采取保护的措施,只能使我们的钢铁企业更封闭、更落后。至今,我们的企业走不出去,无法参与世界范围内钢铁业的“大洗牌”,其核心问题之一就在于我们开放的程度不够。

  因此,我们现在必须靠开放来推动整合,舍此而别无他径。借助于开放,借助于外力来打破原有体制的限制,推动中国企业的进步,这在诸多产业领域都是有成功先例的。实际上,自改革开放以来,中国产业的进步在相当大的程度上是通过开放,通过引进外力而提升的。中国钢铁业如果不能走出这一步,也就不可能赶上全球钢铁业发展的步伐,最终的结局也是不难预料的。

  开放当然就意味着外资的进入,它既可以推动整合,也会促进竞争。外资的进入会有一定的风险,但是不经历这样的风险,中国钢铁企业就长不大。没有外资的进入,就不可能创造一个更有利于竞争的环境。特别是对那些国有大型钢铁企业来说,只有靠外资的进入,才能更有效地促动他们。

  当然,向外资开放并不意味着放手不管,我们可以通过适当的调控来选择一些优秀的企业,吸收高质量的外资,更多地吸引一些前沿技术,同时又要在确保骨干企业利益的基础上,实现优势互补。调控得好,不仅会有助于我国的钢铁企业做强做大,也会有利于环境保护、节能降耗,同时也还会对将来中国钢铁市场的价格稳定起到相当重要的作用。

  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已经成为一种常态。相互依赖、相互融合是强者的选择而不是弱者的表现,因为只有这样才能做到更大、更强。因此可以说,开放既是一种压力,也是一种挑战,更是一种力量。
 
文/丁刚
 
  • 标签:开放 挑战 力量 
  • 发表评论:
    Powered By 天涯博客 CopyRight 2007-2008, www.tyblog.com
    天涯博客欢迎您!